——转自重庆协政报
“十几年前,我看到个别偏僻山村房屋破败、田土撂荒、杂草丛生的景象,大受震撼,我决意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繁荣贡献一份力量。”自那时起,北碚区政协委员、民建会员刘芸就与扶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循环”农业绘图,创新创出龙头企业
2008年,刘芸作为科技特派员,被重庆市科委派往巴南区木犴生猪养殖公司进行技术指导。“这个公司主要从事养殖销售生猪、家禽、水产品、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产品等业务。”刘芸回忆,“由于公司刚成立不久,规模不大,传统经营模式导致其发展困难,对周边村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刘芸围绕生猪养殖及其上下游产业发展,同企业一起攻坚克难,创新商业模式,打造了“粮→猪→沼→电→肥→粮”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饲料生产、生猪繁育、沼气发电、有机肥料开发等过程的生态化和产业化。
“该模式不但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出效益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标,而且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示范,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家致富。”刘芸自豪地说。如今,该企业已成为一家集“饲、养、加、农、工、贸”于一体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经营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刘芸也被重庆市科委评为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
桑枝变废为宝,专利种出“致富菌”
黔江区是蚕桑生产大区,有桑园10万多亩。以前每年冬季管理剪下的10多万吨桑枝被作为废物丢弃,对环境和水质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刘芸2019年到黔江区石会镇定点扶贫后,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方法,帮助该区农业开发企业对食用菌培养基进行技术创新。
“以桑枝做菌棒,把种植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渣开发成生物有机肥。这种做法将桑枝变废为宝,使全桑枝种植的食用菌变成了‘生态食用菌’,极大地提升了食用菌的品质及产量。”刘芸介绍。目前,黔江区食用菌企业可大量收购废弃桑枝,用于种植黑木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全桑枝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特色产业。
而刘芸主持的“全桑枝生产有机食用菌方法”专利技术转化基地,每年可利用5-6万吨桑枝,为卖桑枝的蚕农年平均增收约3000元,可生产高档桑枝食用菌2万吨左右,鲜销收益可达3亿元。2021年3月,民建中央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吴晓青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没有脱不了的贫
庙溪村曾是酉阳县最远的贫困村,距县城96公里,平均海拔550米。“我们村的村民大多文化程度低,现在耕地收入又少,交通不便,村民外出打工困难,要想脱贫,难呐!”4年前,刘芸刚来这里时,该村的村干部满脸愁容地对她说。
只有不对路的法子,没有脱不了的贫——这便是刘芸的致富经。面对脱贫信心严重缺失的村民,刘芸时常到家入户与他们唠家常,了解困难倾听想法,帮助村民重建脱贫信心。
对庙溪村地形地貌产业基础进行深度调查后,刘芸结合古村落、溶洞等特色资源景观制定了“酉阳县庙溪村杨梅产业融合发展扶贫模式”。“通过对林下经济作物套种模式的探索,我们在杨梅树下套种了中药材、小米花生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同时还建成了1万亩生态油茶百里观光走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刘芸介绍道。
为使扶贫模式落地生根,大山里印满了刘芸奔走的足迹。她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开阔眼界,联系企业家、行业协会商会来村里考察开展产业扶贫,跑相关部门寻求政策资金支持,利用各种渠道推销农特产品,帮助村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衔接相关部门解决交通问题。4年来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庙溪村已全面实现脱贫,曾经的撂荒地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对此,她深感欣慰。
刘芸定点帮扶的北碚区虎头村、史家村、酉阳县庙溪村、黔江区石会镇等,均被列为脱贫攻坚样板和典范,她本人也先后7次被评为民建重庆市委会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21年12月,刘芸还因参政议政工作表现突出,被聘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我亲历了贫困山区的发展变化,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不易。我将继续肩负起责任,用知识技能回报社会,为乡村振兴继续贡献力量。”这便是刘芸的心声。
(整理/杨茜)